我院康复科主研四川省医学会科研课题通过成果评价
来源: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 发布时间:2023-02-22

                                        课题介绍

        课题名称: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迟缓症的疗效研究,课题编号:S15054。本课题是四川省医学科研课题。

      本课题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经口扩张组和经鼻扩张组,每组患者15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经口扩张组通过口腔置管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经鼻扩张组给予经鼻腔插管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记录2组患者在行扩张治疗时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并于每次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鼻黏膜出血、水肿、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吞咽疗效评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后,经口扩张组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为(7.26±2.52)分,经鼻扩张组为(7.18±2.64)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FSS评分分别为(2.26±0.46)分和(2.19±0.53)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经口扩张组心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9.12±1.4)次,明显低于经鼻扩张组的(18.6±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口扩张组治疗接受率为98.2%,明显高于经鼻扩张组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扩张组患者发生黏膜出血、喉头水肿、疼痛等并发症分别为1例、1例、(1.0±0.7)分,分别与经鼻扩张组的9例、7例、(3.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9年1月 ,攀枝花市医学会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与会专家形成意见为:无论是经口球囊扩张术,还是经鼻球囊扩张术,均可显著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吞咽功能,而且经口扩张组的并发症均少于经鼻扩张组,且患者接受度更高。该研究切合临床实际需求,治疗方案合理,立论依据充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形成的治疗技术具有推广运用前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其发生率在22%~65%。吞咽障碍常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生理方面,吞咽功能减退可造成误吸、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脑卒中后误吸可能与发生肺炎的高危险性有关。研究显示,有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病死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还有研究还表明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解决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个重要而且是急迫的问题。环咽肌失迟缓是指食道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us Sphincter,UES)的主要成分——环咽肌开放不全或完全不开放,导致患者因食物通过食道上口困难而出现吞咽障碍。一项前瞻性研究提示:在脑干损伤引起的吞咽障碍中,环咽肌失弛缓症占80%。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改善患者的环咽肌失弛缓状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目前,对于吞咽障碍的治疗,常规使用直接及间接方法配合电刺激进行训练,针灸疗法,这些方法仅对口腔及咽部肌肉功能异常时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对部分患者尤其是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者,临床上称为“真性延髓麻痹”者,治疗效果往往较差。成为吞咽障碍治疗难点之一,需要探索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本课题采用经口与经鼻两种置管方式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寻求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案,提高疗效,使患者能够达到安全、充分、独立摄取足够营养和水分的目标,从而提高脑干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课题介绍
        课题名称: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迟缓症的疗效研究,课题编号:S15054。本课题是四川省医学科研课题。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其发生率在22%~65%。吞咽障碍常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生理方面,吞咽功能减退可造成误吸、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脑卒中后误吸可能与发生肺炎的高危险性有关。研究显示,有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病死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还有研究还表明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解决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个重要而且是急迫的问题。环咽肌失迟缓是指食道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us Sphincter,UES)的主要成分——环咽肌开放不全或完全不开放,导致患者因食物通过食道上口困难而出现吞咽障碍。一项前瞻性研究提示:在脑干损伤引起的吞咽障碍中,环咽肌失弛缓症占80%。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改善患者的环咽肌失弛缓状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目前,对于吞咽障碍的治疗,常规使用直接及间接方法配合电刺激进行训练,针灸疗法,这些方法仅对口腔及咽部肌肉功能异常时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对部分患者尤其是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者,临床上称为“真性延髓麻痹”者,治疗效果往往较差。成为吞咽障碍治疗难点之一,需要探索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本课题采用经口与经鼻两种置管方式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寻求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案,提高疗效,使患者能够达到安全、充分、独立摄取足够营养和水分的目标,从而提高脑干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课题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经口扩张组和经鼻扩张组,每组患者15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经口扩张组通过口腔置管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经鼻扩张组给予经鼻腔插管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记录2组患者在行扩张治疗时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并于每次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鼻黏膜出血、水肿、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吞咽疗效评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后,经口扩张组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为(7.26±2.52)分,经鼻扩张组为(7.18±2.64)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FSS评分分别为(2.26±0.46)分和(2.19±0.53)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经口扩张组心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9.12±1.4)次,明显低于经鼻扩张组的(18.6±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口扩张组治疗接受率为98.2%,明显高于经鼻扩张组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扩张组患者发生黏膜出血、喉头水肿、疼痛等并发症分别为1例、1例、(1.0±0.7)分,分别与经鼻扩张组的9例、7例、(3.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9年1月 ,攀枝花市医学会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与会专家形成意见为:无论是经口球囊扩张术,还是经鼻球囊扩张术,均可显著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吞咽功能,而且经口扩张组的并发症均少于经鼻扩张组,且患者接受度更高。该研究切合临床实际需求,治疗方案合理,立论依据充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形成的治疗技术具有推广运用前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